在公路養護預防性養護過程中,對道路裂縫的修補處理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,而要確保道路裂縫修補處理的長期效果,對路基的穩定性處理是必不可少的,比如路面翻漿,路面翻漿得不到有效處理,再好的道路灌縫膠、瀝青貼縫帶也避免不了損壞的命運,治理路面翻漿,我們就得先了解路面翻漿的形成過程,然后按照步驟對癥有效治理。
煙臺華通
因路基排水不暢,長期積水,春季氣溫回升,路基上層的土體首先融化,下層土體尚未解凍,水分滲透不下去,使路面水和地下水上升滲入公路結構層和路床中,土基強度很快降低以至失去承載能力,因此,公路更容易出現翻漿等病害和破壞。
公路翻漿病害,翻漿是指路面出現彈簧、破裂、冒漿的現象。在含水量已達飽和、強度較差的路段容易出現翻漿。路面翻漿現象的形成過程如下:
我國北方季節性冰凍地區,在地下水位較高或地表排水不良情況下,冬季路基開始結凍,不斷向深處發展,上下層形成了溫度坡差,由于氣候的變化,零度等溫線不斷下移,形成一層、兩層或多層聚冰層。
土基中水分凍結后體積膨脹,由于土質不均勻,使路面凍死或凍脹隆起。春季氣溫回升,由于路面導熱性大,路中的溶解速度較兩側快,水分不易向下及兩側排泄。這時,土基土層便呈現過濕狀態,當容解到聚冰層時,土層的濕度有時會超過液限。
土基承載力極低,在車輛通過時,稀軟的泥漿會沿著開裂的路面裂縫擠出或形成較深的車轍和鼓包,形成翻漿。
治理路面翻漿的基本途徑
防止地面水、地下水或其他水分在凍結前或凍結過程中進入路基上部。
治理路面翻漿的基本施工步驟
場地排水——場地清理——翻漿土挖除——分層攤鋪——灑水并碾壓。
治理路面翻漿的基本施工步驟一:提高路基加強排水
根據實際情況加高路基,使路基上部土層遠離地下或地表水面。路基加高的數值,應根據當地凍土深度,路基土質和水文情況,以路基最小填土高度及臨界高度確定,一般應保證路基處于干燥狀態。
良好的路面路基排水可防止地面水或地下水侵入路基,使路基土體保持干燥,從而減輕凍結時水分聚流的來源,這是預防和處理翻漿的重要措施。
治理路面翻漿的基本施工步驟二:降低地下水位
通過設置溝槽等方式,降低地下水位。在翻漿路段的中心和邊緣,每隔4~6m挖30~40cm、深至聚冰層以下10cm左右的小坑,定期將坑中水分掏出。如在未摸清路面翻漿情況前可在100m左右先開挖試驗坑。路面翻漿消失后再用原來土壤或摻拌石灰土回填,回填時不要用砂礫回填,防止形成“水囊”和翻漿傳染。
治理路面翻漿的基本施工步驟三:路肩盲溝
盲溝應用滲水性良好的碎礫石填充,溝底宜做成4%至5%的坡度。在翻漿路段兩側路肩上每隔4~10m開挖橫向明溝,寬30~40cm,深根據凍融情況逐漸加深,保持在化凍層下5~15cm,待化凍到最大深度的一半就不再往下挖了。
明溝用完后可以用砂礫料回填,做成路肩盲溝?;靥顣r須注意,防止以后的不均勻凍脹和沉陷,出現搓板或者波浪影響行車。
治理路面翻漿的基本施工步驟四:鋪設隔離層
當地下水位或地面積水位較高,路基處于潮濕或過濕狀態,且又不宜提高路基時,可鋪設隔離層。
隔離層鋪設在路基頂面以下0.5至0.8m處,目的在于隔斷毛細管水上升進入路基上部,防止在負溫差時的水分積聚,以保持路基上部處于干燥狀態。
隔離層按使用材料的不同,可分為透水和不透水兩種。透水的隔離層是采用碎石、礫石、粗砂、無紡布等材料鋪成的,厚度為0.1至0.2m。
不透水的隔離層可用瀝青土(厚2.5至3.0cm)、噴灑瀝青材料(2至5mm)或者鋪油毛毯、塑料薄膜等做成。
治理路面翻漿的基本施工步驟五:改善路面結構
1)鋪設砂礫墊層
砂礫墊層采用砂礫、粗砂或中砂鋪成,具有較大的空隙,能隔斷毛細管水的上升;化凍時能蓄水,排水;路面凍融過程中體積變化小,可減小路面的凍脹和沉陷;具有一定的強度,能將荷載進一步擴散,從面減小路基的應力和應變。
2)鋪設石灰土、煤渣石灰土墊層
石灰土的水穩性和凍穩性較好,能減輕路基的凍脹和翻漿。但在重冰凍地區潮濕路段不宜直接采用,須與其它措施配合應用,如石灰土下鋪設砂墊層。煤渣石灰土防治路基翻漿的作用與石灰土大致相同。
3)修隔溫層
在路面下鋪一層爐渣、礦渣、碎磚等材料。因其孔隙多,傳熱能力小,可使下面的土層不凍結或減小凍結深度,起到預防翻漿的作用。隔溫層的厚度一般為20至50cm,其寬度要比路面每邊多30至50cm。
時間:2022-02-08